湛氏不少历史名人出生于福建或在福建当官,例如新塘湛氏始祖湛露是福建莆田人,宋代官员湛俞是福建福州人,五代十国时期的湛温是闽国(位于今福建)的御史大夫。明代大儒、三部尚书湛若水在嘉靖年间南归途中,也到过福建莆田仙游县,还从先祖的故乡带荔枝核回去种植,可惜没有找到相关详细记录,不清楚当时该地的湛氏族人情况。多年前,新塘有宗亲曾经专门到福建寻访,可是找不到福建有湛氏村落。据说用相关系统查找,只查得几个湛姓人,而且是嫁过来。之前笔者看到的《湛氏人口居住村庄分布》资料,也没有福建省的记录。那么,曾经定居在福建的湛氏去哪了?我们先探究一下福建的湛氏从哪儿来。湛氏有“望出豫章”一说,是指湛姓在江西省形成大族。湛氏在宋代之前的历史名人,例如湛僧智、陶母湛氏都是江西人,前边提到在福建当官的湛温也是江西人。以此可知,宋元两代的福建湛氏族人,很可能是旁边的江西迁移过去。现在湖北湖南两省的湛氏,祖先也可能是从江西......
中华湛氏的“千年古村落”扬雅,是一片孕育无数生机的沃土。“树有根根深叶茂,水有源源远流长。”赣南湛氏源自新淦,望出豫章。扬雅始祖英三郎于宋高宗绍兴27年下丑岁(1157年),由临川新淦沿途狩猎而至赣州上十九都扬雅云江团。见此外山青水碧,林木畅茂,土地肥沃,尤其是羊角成寨的神奇传说,促使他遂返新淦携其妇子再次来到扬雅奠基创业,为赣南的第一始祖。英三郎公在扬雅奠基立业、繁衍生息至今达八百五十一载传承三十六世。其字派依次是:“湛英少念王、小十付举世,允如宗彦惟,邦映仕期自、文明光大振、起克承先志、诗礼传家学。”1996年,联修族谱增补的字派是:“可思祖泽宏,联成谱新章。”溯我湛氏之源,贵公是赣鄱大地上的一支最古老的望族。从新淦鼻祖湛贵公以下到“思”字辈共繁衍五十一代。支派分布两湖、两广、川、黔、苏、皖等全国各地,可谓是枝繁叶茂,源远流长也!允忠乃英三郎公以下的第十世嗣孙,也是扬雅的振兴之祖。他文......
郑樵《通志》载:上古年代,中华“百家姓”中的姓如赵、钱、孙、李等实质上只能叫做“氏”,而不能称作“姓”。姓的成因只有一种,即女生为姓,来源于母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古姓是不多的,而姒、姬、嬴、姜等。顾炎武说“言姓者本如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相传最初的古姓只有十二个。《国语》卷十二段注曰:“许书自女部姬、姜等十二字外,未有云姓者。”“氏”,《左传》隐公八年云“胙之土而命之氏”。可见氏以所居之地为名,无土则无氏,有土才有氏。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子称姓”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唐贞观八年,许其婚媾只有三百九十八姓。大禹是姒姓,其后分封诸侯国,用国为姓。上古夏朝有斟灌国,是大禹之后,其地分封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太康失国后,后羿代夏,相依斟灌、斟寻。及寒促杀羿,使浇用师,灭斟灌、斟寻,而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为仍牧正。浇使椒求少康,逃奔有......
...
...
2022-07-14
封姓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的后裔封钜,是以封邑名称为氏。夏朝时期,钜的后代食采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其为封钜、封父,属于以地名冠称为人名。商末周初,封父国被周文王所灭,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氏,一为封氏,后封父氏亦省文简化为单姓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今河北沧县),是为沧州封氏(渤海封氏)。宋朝时期,封姓人数很少,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浙江。明朝时期,封姓大约有4万6千人,当时山东为封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河南、四川等地。当代封姓的人口大约有40万,为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陕西是封姓的第一大省,全国封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重庆、江苏、广西、河北、湖南、广东,这八省区市。其于省市有少数分布。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有个以“封姓”命名的村落,也可能是广东唯一以“封姓”命名......
避讳,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二是长官,三是圣贤,四是长辈。避讳排在首位的避帝王,指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东汉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时期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古代有不少因避讳而改姓的现象,因避君主讳而改姓是最为多见的避讳改姓,例如晋朝建立后,司马师被追尊为晋景王,天下姓师的都只好改姓缺一笔画的帅。避讳改姓还有反复改的情况,后晋高祖姓石名敬唐,敬姓于是不得不一分为二,或姓左半边的“苟”,或姓右半边的“文”。由于后晋只存在十年便被后汉取代,文姓恢复原来的敬姓。但是十年之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百姓不仅要避他的讳,他的祖父赵敬的讳也要避,所以敬姓被迫再次改姓文......
曰余中华之子族兮,家增城之九重。从游帝之玄圃兮,闲逍遥乎阆风。初离郡之豫章兮,嘉厥名曰清源。派炎汉之司农兮。居余都兮甘泉,依云母兮高岭,迩安期兮左邻,处太一之穹庐兮,抱罗浮之飞云。——湛若水《交南赋有序》明正德七年(1512),湛若水奉命出使安南国册封国王,第二年回国前作的《交南赋》是辞赋叙写域外风光的名篇。在《交南赋》中有这样一段话:“曰余中华之子族兮,家增城之九重。从游帝之玄圃兮,闲逍遥乎阆风。初离郡之豫章兮,嘉厥名曰清源。派炎汉之司农兮。居余都兮甘泉,依云母兮高岭,迩安期兮左邻,处太一之穹庐兮,抱罗浮之飞云。”这一段话不仅是湛若水的自我介绍,也是对湛姓历史的简介。“曰余中华之子族兮,家增城之九重”指出湛姓历史悠久,为上古中华历史的参与者,如今则有湛氏族人定居于增城。增城,还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地名,有九重之高。《楚辞·天问》说:“增城九重,其高几里?”“从游帝之玄圃兮,闲逍遥乎阆风”中......
《路史》的记载“河阳轵有湛水,傍有湛城,襄十六年有湛阪,以为襄城之。昆阳北有湛水,后有湛氏。”根据《路史》,先有湛水后有湛姓,湛城、湛阪都是因湛水而得名。也要注意,以湛水为姓,是湛姓其中一个起源,不是全部。至于以水还是以国为姓更早,又是一个问题。轵,地名,在河南省济源市南5公里,今有轵城镇。《路史》:南宋罗泌撰,共47卷,前记9卷,后记14卷,国名记8卷,发挥6卷,余论10卷。此书为杂史。路史,即大史之意,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周礼•夏官司马》的记载“河南曰豫州,其浸颖湛。”“浸”是灌溉的意思,“颖”即颖河,“湛”即湛河,可见在夏商周三代,湛河是中原主要的可用于灌溉的河流。《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
湛氏碉楼,当地人俗称炮楼或大楼,位于阳春市马水镇石田村委会黄皮山自然村,是该处湛氏宗祠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湛氏族谱记载,该碉楼由居于此处的湛氏先祖主持,合族人之力,于乾隆二年(1737年)左右为避贼匪而建,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该楼位于湛氏宗祠之后左侧西南方向,长10.45米,宽15.67米,占地面积160多平方,大楼最高处12米,共分三层,每层内部空间平均高3米。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地基整体(或碉楼水平投影)如一个平放的“哑铃”型布局,或如英文字母“H”型布局。碉楼墙体分别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方式筑建。底层墙体为夯墙,全部用黄泥、石灰、黄糖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夯实而成,高约5米。这样夯筑的墙,坚实、坚韧,普通枪弹,只能伤之皮毛。夯墙以上墙体全部用青砖砌成。整幢楼四面墙体均厚约50公分(0.5米),都设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枪眼和瞭望孔。楼下有一小圆拱门可供人出入,每层楼楼面用木板铺成,有......
湖南平江虹桥湛家,唐朝建村,为湛氏现存最早的村落。平江虹桥湛氏始祖磐琪公,字璧源,生于唐文宗二年(828年),原籍吴(今属南昌市西南方向广润门内),唐懿宗(860年)进士,官拜兵部中书侍郎。至僖宗即位之初,遭黄巢叛乱,朱温违忤,于是谢职南游。唐乾符二年(876年),磐琪公以山水清奇定居岳阳之东昌邑(今属虹桥镇)。虹桥湛氏清代雍正年间修的族谱族谱上提到湛氏发派于轩辕黄帝时代,经过夏、商、周三代,秦汉以后的湛姓名人有东汉大司农湛重、陶母湛氏、南朝著名将领湛僧智、明代大儒湛若水、廉洁宽厚的官员湛礼等。磐琪公有三子:曰麟,曰虎,曰豹。虎讳克龙,迁汨罗市油草圹;豹讳继龙,迁本邑之哲寮;麟讳承龙,居原地,即现虹桥镇。自乾符二年立址,是时后周,至今一千一百多年,阅历数朝而不衰。该页地图显示湛家地理位置虹桥族谱始修于南宋,至今一共七修。虹桥麟公房传四十五代,谱谍代代记载清楚。其派序是为:洪都发衍,肇基于唐......
湖南平江哲寮:平安德胜恭,唯伯万朝文,显祖荣宗远,佑启先培德,西光发泽长,传家循笑友哲寮老字派:天地风云雷、乾坤日月明、民思国泰志、平安得胜功;惟伯万朝文、显祖荣宗远、佑启先培德、西江发泽长哲寮新字派:传家循孝友、献国尽忠良、勤俭是根本、科研促建邦湖南旧字派:自朝兴世绪,耀贵衍云乃,大芳懋道启,宗先培本茂,忠厚怀前哲,传家恩泽长,显名由节义,达理重文章(自二世、章四十一世)湖南新字派:栋民干国士贤良,器注科研足建邦,辑睦彝伦敦孝友,尊崇诚信振纲常,功勋上法虞书策,勤俭遥循夏郡庠,垂裕后昆同敬守,箕裘绳克庆藩昌(栋四十二世、昌九十七世)虹桥老字派:洪都发衍,肇基于唐,公卿大夫,作述有光;东震丹万,高惟兴朝,广文德厚,世代名标;诗书礼乐,继绍克贤,云礽蔚起,甲第绵延江西扬雅:湛英少念王,小十付举世,允如宗彦惟,邦映仕期自、文明光大振、起克承先志、诗礼传家学,可思祖泽宏,联成谱新章四川泸州:田朝......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而改名雨,因居住甘泉都,故被称为“甘泉”,是广东省广州市增城新塘镇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35岁举进士,先后任南京礼部、吏部、兵部尚书,官至二品。湛若水晚年,闻说他的家人在家乡有欺霸行为,于是他撰写了《湛氏家训》,欲正家风。其写作宗旨是“修身、正家”“化家、化国”(《湛氏家训》导言,佛山华文书局承印,1921年版),从宇宙观高度去揭示家与国,以及家庭内在的关系,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具体的训规。《湛氏家训》共35章,俨然是一部家庭管理条规,其中的亮点仍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湛氏家训》的35章,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十分全面。其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湛若水“明一体”揭示家的整体性针对所处时代的社会弊端,湛若水从“体用一体”宇宙观出发,《湛氏家训》开宗明义地提出“与天地万物一体”,深刻阐明了家庭与社会、道德与行为的密切关系......
...
...
...
...
1-13冊 (卷首1-3,5-6;卷1-4)
13-34冊 (卷6-28)
湛氏族谱
湛氏族譜, 2, 1328-1881
湛氏族譜, 1, 1328-1849
湛氏族譜, 2, 1328-1849
湛氏族譜, 3, 1328-1849
湛氏族譜, 1, 1328-1881
湛氏族谱 卷十二
湛氏七修族谱